中国外来入侵植物
物种名称:草胡椒
拉丁文名: Peperomia] pellucida
鉴别特征:茎直立或基部有时平卧,下部节上常生不定根;茎分枝、圆形,高5~40cm,淡绿色,粗1~2mm。叶互生,薄而易折,卵形,先端短尖或钝,基部阔,心形;长与宽1~3cm,淡绿色;叶柄长8~10mm。穗状花序顶生枝端,直立,淡绿色,长1~6cm。花小,两性,无花被,雄蕊2;子房椭圆形,柱头顶生。果极小,球形,先端尖,宽不过0.5mm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肉质草本,喜潮湿,常生长于林下湿地、石缝中、宅舍墙脚下或为园圃杂草。通常在每年的春季1月和秋季8月开花。该种生命力强,其花靠风媒传粉,种子极小,易于散布,其下部节上生有不定根,营养繁殖旺盛。
原产地:热带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初在香港开始成为杂草。本种由于种子和营养繁殖能力都极强,常随带土苗木传播,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容易蔓延成片,成为优势群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目前,尽管草胡椒在我国只是一般性园圃杂草,没有对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但侵入潮湿的山谷、森林后,有可能大规模蔓延,因此应该防患于未然,及时加以防治。
物种名称:小叶冷水花
鉴别特征:铺散或直立。茎肉质,多分枝,高3~17cm,粗1~1.5mm。叶小,同对叶不等大,倒卵形至匙形,长3~7mm,宽1.5~3m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渐狭,边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钟乳体条形,上面明显,横向排列,整齐,叶脉羽状,中脉稍明显,在近先端消失,侧脉不明显;叶柄长1~4mm;托叶不明显,三角形,长约0.5mm。雌雄同株,有时同序,聚伞花序密集成近头状,长1.5~6mm。雄花具梗,花被片4,卵形,外面近先端有短角状突起;雄蕊4;退化雌蕊不明显。雌花较小;花被片3,稍不等长,在果期中间的一枚长圆形,与果近等长,侧生二枚卵形,先端急尖,薄膜质;退化雄蕊不明显。瘦果卵形,长约0.4mm,熟时变褐色,光滑。
生物学特性:纤细小草本,耐阴湿,常生于路边、溪边和石缝等潮湿环境中。果实小而易于传播。花果期通常在夏秋两季。
原产地:南美洲热带地区;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浙江、江西、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广西。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28年在**省台北采到标本。该种常随带土苗木传播,成为一种常见的园圃杂草。逃逸后在一些低海拔山地、沟谷归化,排挤本土的石生和附生草本植物,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
物种名称:土荆芥 拉丁文名: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鉴别特征:高50~80cm,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有毛或近无毛。叶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稀疏不整齐的大锯齿,具短柄,下面有散生油点并沿脉稍有毛,下部的叶长达15cm,上部叶逐渐狭小而近全缘。花两性及雌性,通常3~5个团集,生于上部叶腋;花被裂片5,较少为3,绿色;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3,较少为4,丝状,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强烈香味。通常生长在路边、河岸等处的荒地中以及农田中。花期和果期的时间较长。种子繁殖。
原产地:中、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北京、山东、陕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4年在**省台北淡水采到标本。本种数量大,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极易扩散。在我国长江流域,该种经常和一年蓬(Erigeron annuus)、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等植物混生在一起形成杂草群落,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的护堤美化的结缕草(Zoysia japonica)草坪。该种含有毒的挥发油,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同时还是常见的花粉过敏源,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物种名称:杂配藜 拉丁文名: Chenopodium hybridum
鉴别特征:高40~120cm。茎直立,具淡**或紫色条棱。叶宽卵形至卵状三角形,两面均呈亮绿色,基部圆形、截形或略呈心形,边缘掌状浅裂,轮廓略呈五角形;上部叶较小,多呈三角状戟形。花两性兼有雌性,排成圆锥状花序;花被裂片5;雄蕊5。胞果双凸镜状。种子直径通常2~3mm,黑色,表面具明显的圆形深洼或呈凹凸不平。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对环境条件耐受范围广,但通常在阳光充足和灌溉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旺盛,常见于林缘、山坡灌丛间、沟沿、旷野、荒地等处。花果期7~9月。种子繁殖。干旱和阴蔽条件下,种子可保持休眠状态。
原产地:欧洲及西亚;现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及夏威夷群岛。
中国分布现状: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浙江、陕西、山西、宁夏、甘肃、湖北、四川、重庆、云南、青海、**、新疆。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4年采自河北省承德。本种通过鸟和家畜携带散播,也可通过农业生产,以及运输过程中无意散播。为最常见的农业、园艺和蔬菜作物田地中的杂草之一。在农田中与作物竞争水源,降低产量;幼苗可做家畜饲料,但大量食用会引起猪羊等硝酸盐中毒。
控制方法:开花前拔除。由于该种种子有休眠的特性,在整个生长季都可发芽生长,因此必须反复铲除。大多数除草剂对该种都有效,但有些群体对三嗪(triazine)类除草剂有抗性。
物种名称:空心莲子草 拉丁文名: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鉴别特征:水生型植株,无根毛,茎长达1.5~2.5m;陆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径达1cm左右的肉质贮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茎杆坚实,节间最长15cm,直径约3~5mm,髓腔较小。叶对生,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具长1.5~3cm的总梗。花白色或略带粉红,雄蕊5。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茎节行营养繁殖;旱地型肉质贮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不定芽。生长高峰期每天可生长2~4cm。花期5~10月,常不结实。
原产地:南美洲;世界温暖地区广泛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近年也发现归化植物。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5)田间沟渠内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
控制方法:(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原产南美的专食性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在我国云南、广西、福建等地释放,该方法对水生型植株效果较好,但对陆生型的效果不佳。(2)机械、人工防除适用于密度较小或新入侵的种群。(3)用草甘磷、农达、水花生净等除草剂作化学防除,短期内对地上部分有效。
物种名称:刺花莲子草 拉丁文名: Alternanthera pungens
鉴别特征:茎披散,匍匐,有多数分枝,伏生白色硬毛。叶对生,同一对叶不等大,叶片卵形、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圆钝,有一短尖。头状花序无总花梗,1~3个腋生,白色,球形或长球形,长5~10mm;苞片披针形,长约4mm,先端有锐刺;花被片大小不等,2外花被片披针形,长约5mm,花期后变硬成锐刺,中部花被片长椭圆形,长3~3.5mm,扁平,近顶端牙齿状,凸尖,2内花被片小,凸形,环抱子房;雄蕊5;退化雄蕊远比花丝短,全缘、凹缺或不规则牙齿状。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海边旷地、耕地边、河漫滩、路边荒地或干热河谷。花期5月,果期7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南美洲;现广布世界温暖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四川西南部、云南、海南、香港、福建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57年在四川芦山首次发现,蔓延很快。花被片顶端变成刺扎人,农民对这种植物极为厌恶。
控制方法:在结果前铲除。
物种名称:合被苋 拉丁文名: Amaranthus polygonoides
鉴别特征:茎直立或斜升,高10~40cm,绿白色,下部有时淡紫红色,通常多分枝,被短柔毛,基部变无毛。叶卵形、倒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0.6~3cm,宽0.3~1.5cm,先端微凹或圆形,具长0.5~1mm的芒尖,基部楔形,上面中央常横生一条白色斑带,干后不显,无毛;叶柄长0.3~2cm。花簇腋生,总梗极短,花单性,雌雄花混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钍形,长不及花被的1/2。花被(4~)5裂,膜质,白色,具3条纵脉,中肋绿色;雄花花被片长椭圆形,仅基部连合,雄蕊2(~3);雌花被裂片匙形,先端急尖,下部约1/3合生成筒状,果时筒长约0.8mm,宿存并呈海绵质,柱头2~3裂。胞果不裂,长圆形,略长于花被,上部微皱。种子双凸镜状,红褐色且有光泽,长0.8~1mm。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海拔500m以下路边、荒地、宅旁或田园。花果期9~10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加勒比海岛屿、美国(南部至西南部)、墨西哥(东北部及尤卡坦半岛);19世纪初开始在欧洲和埃及等地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山东、北京、安徽。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先后在山东济南和泰安(泰山)采到标本,80年代在安徽北部被采集,2002年在北京发现。有时成为旱作物地和草坪杂草。常随作物种子、带土苗木和草皮扩散,蔓延速度快。
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拔除。
物种名称:反枝苋 拉丁文名: Amaranthus retroflexus
鉴别特征:高20~80cm,有时达1.3m;茎直立,粗壮,淡绿色,有时具带紫色条纹,稍具钝棱,密生短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常5~12cm,宽2~5cm,先端锐尖或尖凹,有小凸尖,基部楔形,有柔毛。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直立,直径2~4cm,由多数穗状花序形成,顶生花穗较侧生者长;苞片及小苞片钻形,长4~6mm,白色,先端具芒尖;花被片白色,有1淡绿色细中脉,先端急尖或尖凹,具小突尖。胞果扁卵形,环状横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直径1mm,棕色或黑色。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路旁、旷野、荒地、田边、沟旁、河岸等处。花期7~8月,果期8~9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美洲;现广泛传播并归化于世界各地。
中国分布现状: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上海、四川、重庆、**(芒康)。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世纪中叶发现于河北和山东。为菜园、果园及棉花和玉米等旱作物地中的常见杂草。另外,该植物可富集硝酸盐,家畜过量食用后会引起中毒。
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拔除。
物种名称:刺苋 拉丁文名: Amaranthus spinosus
鉴别特征:高30~100cm;茎直立,多分枝,有纵条纹,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稍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圆钝,具小凸尖,叶柄基侧有2刺。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穗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长5~15mm,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长1.5mm;花被片绿色,顶端急尖,具凸尖,中脉绿色或带紫色。胞果长圆形,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在中部以下不规则横裂。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在旷地或园圃的杂草。花果期7~11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热带美洲;日本、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皆有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陕西、河北(南部)、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福建、**。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世纪30年代在澳门发现,1857年在香港采到。现已成为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杂草,危害旱作物田、蔬菜地及果园,其刺可扎伤手脚。
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清除。
物种名称:皱果苋 拉丁文名: Amaranthus viridis
鉴别特征:高40~80cm,全体无毛;茎直立,有不显明棱角,稍有分枝,绿色或带紫色。叶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常凹缺,少数圆钝,有1短尖头。圆锥花序顶生,有分枝,顶生花穗比侧生者长;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长不及1mm,顶端具凸尖;花被片背部有1绿色隆起中脉。胞果扁球形,直径约2mm,绿色,不裂,极皱缩,超出花被片。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喜生于疏松土壤中,常生于宅旁、旷野、荒地、河岸、山坡、路旁或为田园杂草。花期6~8月,果期8~10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热带美洲;广泛分布在两半球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4年在**发现。为菜地和秋旱作物田间杂草,还可沿道路侵入自然生态系统。
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拔除。
物种名称:紫茉莉 拉丁文名: Mirabilis jalapa
鉴别特征:高可达1m。根粗大,呈倒圆锥形,黑色或黑褐色。茎直立,圆柱形,多分枝,节稍膨大。叶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无毛。花常数朵簇生枝端;总苞钟形,果时宿存;花被紫红色、**、白色或杂色,高脚碟状,檐部5浅裂;雄蕊5,常伸出花外。瘦果球形,直径5~8mm,黑色,表面具皱纹;种子胚乳白粉质。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不择土壤。花期6~10月,果期8~11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热带美洲;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广泛引种和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我国南北各地常作为观赏花卉栽培,在河北、北京、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南部)、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广东、海南等地逸为野生。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植物名实图考》(1848)记载。各地常逸生,其根和种子有毒。
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挖除。
物种名称:美洲商陆 拉丁文名: Phytolacca americana
鉴别特征:高1~2m。根肥大,倒圆锥形。茎直立或披散,圆柱形,有时带紫红色。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序梗长4~12cm;花白色,微带红晕;雄蕊、心皮及花柱均为(8~)10(~12),心皮合生。果序下垂,轴不增粗;浆果扁球形,熟时紫黑色;种子平滑。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性喜温暖气候。常生于疏林下、路旁和荒地,对土壤要求不严。花期6~8月,果期8~10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北美;现世界各地引种和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河北、北京、天津、陕西、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杭州采到标本。各地常栽作观赏,易逸生。种子常被食果动物特别是鸟类散布。有时侵入天然生态系统中。根及浆果对人及家畜均有毒。
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挖除。
物种名称:落葵薯 拉丁文名: Anredera cordifolia
鉴别特征:长可达数米。根状茎粗壮。叶卵形至近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稍肉质,腋生小块茎(珠芽)。总状花序具多花,花序轴纤细,下垂;苞片狭,宿存;上面1对小苞片宽椭圆形至近圆形,无龙骨状突起。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喜潮湿光照充足的环境,通常生长在沟谷边、河岸上、荒地或灌丛中。花期6~10月。
原产地:南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各地引种栽培,在温暖地区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我国南方至华北地区有栽培,在京、津地区以根状茎越冬。在重庆、贵州、湖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等地逸为野生。
引入扩散原因及引入问题:20世纪70年代从东南亚引种,各地常作观赏植物或药用植物栽培。该种植物腋生小块茎滚落后可长成新的植株,断枝也可繁殖。该种植物生长快,而且缺乏病虫害的制约。在华南地区,该种的枝叶可覆盖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造成灾害。
控制方法:机械拔除时要注意仔细清理落下的小块茎,避免该种植物的再次传播。在幼苗期喷施常用除草剂,效果也很好。因为小块茎脱落后可保持长久活性,因此防除工作完成后,必须经常监视清除地区,防止其再次蔓延。
物种名称:麦仙翁 拉丁文名: Agrostemma githago
鉴别特征:高40~100cm,全株被白色长硬毛。茎单生,直立,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3cm,宽(2~)5~10cm,基部合生或稍联合,抱茎,先端渐尖,背面中脉隆起。花单生,花梗极长;花萼筒长圆筒形,长1.5~2cm,后期微膨大,有10条隆起的脉,萼裂片5,线形,长2~3cm;花瓣5,紫红色,比花萼短,爪狭楔形,白色,无毛,瓣片倒卵形,微凹缺;雄蕊10,两轮,外轮雄蕊基部与花瓣合生,花丝无毛;花柱5,外露,被长硬毛,子房一室;蒴果卵形,长1.2~1.8cm,裂齿5,裂片向外卷;种子卵形或肾形,成熟时黑色,具棘突,胚环形。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花色鲜艳,常生于农田中、路边草地和半干旱草原地带。花期6~8月,果期7~9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东地中海地区;现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非和北美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地,在上海北郊火车站偶见逸生,在江西、湖南等地有栽培记录。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该种常生于麦田中,是早年随麦种传入的杂草。19世纪在我国东北采到标本。由于花颜色鲜艳,亦被引种栽培。在我国北方地区常危害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和草皮;由于该种的全株,特别是种子有毒,当混入粮食中后,会对人、畜和家禽的机体健康造成损害,逸生的麦仙翁可直接对马、猪、小牛和鸟类构成威胁。
物种名称:水盾草 拉丁文名: Cabomba caroliniana
鉴别特征:茎细长。叶两型:沉水叶对生,圆扇形,掌状分裂,裂片3~4次二叉分裂。由于其雅致美观的沉水叶,常被作为水族馆观赏植物。浮水叶少数,在花枝顶端互生,叶片狭椭圆形,盾状着生。花单生枝上部叶腋,三基数,花冠白色。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水生草本,生于平原水网地带的河流、湖泊、运河和渠道中。在我国通常开花却不结实,主要以带沉水叶的断枝进行繁殖和扩散。
原产地:南美;世界各地水族馆引种,在温暖地区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江苏的太湖流域、上海西部、浙江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93年在浙江省鄞县首次发现,1998年在江苏吴县太湖乡采到标本。很可能是作为水族箱观赏植物引进后而逸生。据报道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它的侵扰会引起水库和池塘水平面的上升导致渗漏的增加、灌溉渠中的堵塞和泛滥;大量水盾草死亡后腐烂耗氧,对渔业造成危害;茂密的水盾草妨碍了湖泊和水库的娱乐、农业和美学功能;在澳大利亚水盾草有取代本土水生植物的趋势,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水盾草的入侵和扩散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不可低估。
控制方法: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已尝试过使用除草剂、降低水位(搁田)、机械割除、草食性鱼类摄食等多种防治方法。
物种名称:臭荠 拉丁文名: Coronopus didymus
鉴别特征:高50~80cm,茎直立,多分枝,具主茎短且不显明,基部多分枝,无毛或有长单毛。叶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狭长圆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幼苗及叶片揉烂后有臭味。花极小,直径约为1mm,萼片具有白色膜质边缘;具白色长圆形花瓣或无花瓣;短角果肾形,果瓣半球形,表面有粗糙皱纹,种子肾形,红棕色。
生物学特性:一年或二年生匍匐草本,全体有臭味,常生于旱作物地、果园、荒地及路旁,为常见杂草,对贫瘠干旱的土壤有一定的耐受性。花期3月,果期4~5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南美;现已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亚洲。
中国分布现状: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江西、广东、香港、四川、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江苏南部。本种种子成熟后,由于鸟类、鼠类及风力等因素的影响而扩展到其他区域。臭荠是麦田、玉米、大豆多种作物的杂草之一,同时也生长于人工草地之中,通过生活力的竞争,消耗养分,影响作物与草坪的生长。
控制方法:该种的种子细小,出土萌发,因而深翻播种是有效的防止其向农田扩散的方法之一。也可用化学方法去除臭荠,其敏感性除草剂,有2甲4氯、莠去津、伴地农、阔叶散等,可根据不同作物进行选择使用。
物种名称:北美独行菜 拉丁文名: Lepidium virginicum
鉴别特征:高20~50cm;茎单一,直立,上部分枝,具柱状腺毛。基生叶倒披针形,羽状分裂或大头羽裂,裂片大小不等,边缘有锯齿,两面有短伏毛;茎生叶有短柄,倒披针形或线形。总状花序顶生,萼片椭圆形,长1mm;花瓣白色,倒卵形,和萼片等长或稍长。短角果近圆形,有狭翅,顶端微缺。种子卵形,红棕色,无毛,边缘有窄翅。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通常生于路旁、荒地或农田中,十分耐旱,为常见杂草。花期4~5月,果期6~7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美洲;现于欧洲和亚洲广泛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吉林、辽宁、华北、华东、华南、湖南、湖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3年在湖北武昌采到标本。北美独行菜是一种常见的、较耐旱的杂草,在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荞麦等农田中都有发生,特别在旱地上发生较为严重。其通过养分竞争、空间竞争和化感作用,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减产。另外,北美独行菜也是棉蚜、麦蚜及甘蓝霜霉病和白菜病病毒等的中间寄主,有利于这些病虫害的越冬。
控制方法:深翻耕地是减少农田中该种数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也可通过短时积水,降低它的生活力与竞争力。用化学方法防治时,常用克阔乐、莠去津、赛克津、百草枯、伴地农等除草剂,幼苗时化学防治效果较好。
物种名称:金合欢 拉丁文名: Acacia farnesiana
鉴别特征:高2~4m,多分枝,树皮粗糙,褐色,有明显的小皮孔。二回羽状复叶,长2~8cm;叶轴被灰色长柔毛,有腺体;托叶针刺状,刺长1~2cm;羽片4~8对,长1.5~3.5cm;小叶通常10~20对,线状长圆形,长2~7mm,宽1~1.5mm,无毛。
物种名称:含羞草 拉丁文名: Mimosa pudica
鉴别特征:高可达1m,茎圆柱状,具散生钩刺及倒生刺毛。叶为二回羽状复叶,触之即闭合下垂;羽片通常2对,近指状排列,长3~8cm;每一羽片具10~20对小叶,小叶线状长圆形,长8~13mm,宽1.5~2.5mm。花小,多数,淡红色,组成直径约1cm的头状花序;雄蕊4枚,外伸。荚果长圆形,长1~2cm,宽约5mm,扁平,边缘波状并有刚毛。每荚节含一粒种子。
生物学特性:亚灌木状草本,常生长旷野荒地、果园、苗圃。花期3~10月,果期5~11月。种子繁殖。荚果由人或动物散布。
。
物种名称:荆豆拉丁文名: Ulex europaeus
鉴别特征:多刺,高50~200cm。茎圆柱形,具纵棱,多分枝,微被毛。叶通常退化,簇生的叶柄变为尖刺,长5~15mm,密集。花1~3朵腋生,在茎上部呈复总状花序,苞片小,卵圆形,长约2mm;花长13~15mm,花冠鲜**,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椭圆形,均无毛,龙骨瓣长圆形,下侧边缘具绒毛,花梗长3~9mm,小苞片阔卵形,长约2mm,与苞片、花梗均密被褐色绒毛;萼膜质,黄褐色,长12~14mm,密被褐色细绒毛,二唇形,深裂几达基部;雄蕊单体,花药二型。荚果狭卵形,长11~20mm,密被褐色绒毛,包藏于宿存花萼中,有种子2~4粒。种子卵圆形,长约3mm,宽2mm,黑褐色,具光泽。
物种名称:红花酢浆草 拉丁文名: Oxalis corymbosa
鉴别特征:高达35cm,无地上茎,地下有多数小鳞茎,外层鳞片膜质,褐色,被长缘毛,背面有3条纵脉,内层鳞片三角形,无毛。叶具三小叶,基生;叶柄长,被毛;小叶阔倒卵形,长1~4cm,顶端凹缺,两侧角钝圆形,基部宽楔形。
物种名称:野老鹳草 拉丁文名: Geranium caroliniamum
鉴别特征:高20~50cm,茎密被倒向短柔毛。叶在茎上部互生,下部对生,肾圆形,4~6cm,5~7深裂,每裂片再3~5浅裂,表面散生短伏毛,背面沿脉有短伏毛。伞形聚伞花序(1~)2~6花,成对集生茎顶端或叶腋,萼片5,花瓣5,粉红色,与花瓣等长或略长。蒴果,长约2cm,被短糙毛,先端有长喙,开裂时5果瓣向上拳卷。
控制方法:可在花期前拔除,或在田间和园圃中施用一些化学除草剂,如甲黄隆、丁草胺等。
物种名称:齿裂大戟 拉丁文名: Euphorbia dentata
鉴别特征:茎单一,上部多分枝,高20~50cm,直径2~5mm,被柔毛或无毛。叶对生,线形至卵形,多变化,长2~7cm,宽5~20mm,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边缘全缘、浅裂至波状齿裂,多变化;两面被毛或无毛;叶柄长3~20mm,被柔毛或无毛。总苞叶2~3枚,与茎生叶相同;伞幅2~3;长2~4cm;苞叶数枚,与退化叶混生。花序数枚,聚伞状生于分枝顶部,基部具长1~4mm短柄;总苞钟状,高约3mm,直径约2mm,边缘5裂,裂片三角形,边缘撕裂状;腺体1枚,两唇形,生于总苞侧面,淡黄褐色。雄花数枚,伸出总苞之外;雌花1枚,子房柄与总苞边缘近等长;子房球状,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两裂。蒴果扁球状,长约2mm,褐色,表面粗糙,具不规则瘤状突起,腹面具一墨色沟纹。种阜盾状,**,无柄。
物种名称:飞杨草 拉丁文名: Euphorbia hirta
鉴别特征:茎高30~60(70)cm,被褐色或黄褐色的多细胞粗硬毛。叶对生,披针状长圆形、长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cm,宽5~13mm,先端极尖或钝,基部略偏斜,两面均具柔毛;边缘于中部以上有细锯齿,中部以下较少或全缘;叶柄极短,长1~2mm。花序多数,于叶腋处密集成头状,基部无梗或仅具极短的柄,且具柔毛;总苞钟状,高与直径各约1mm,被柔毛,边缘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腺体4,近于杯状,边缘具白色附属物;雄花数枚,微达总苞边缘;雌花1枚,具短梗,伸出总苞之外;子房三棱状,被少许柔毛;花柱3,分离;柱头2浅裂。蒴果三棱状,直径约1~1.5mm,被短柔毛,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种子近圆状四棱,每个棱面有数个纵糟,无种阜。
物种名称:斑地锦 拉丁文名: Euphorbia maculata
鉴别特征:茎柔细,长10~17cm,多分枝,匍匐,被白色疏柔毛。叶对生,椭圆形或到卵状椭圆形,长6~12mm,宽2~4mm,先端钝,基部偏斜,近圆形,边缘上部常有细小锯齿,下部全缘,两面无毛,上面绿色,中央有紫斑,下面淡绿色;叶柄短;托叶钻状,边缘有缘毛。花序腋生,具短柄;总苞狭杯状,高0.7~1.0mm,外部被疏柔毛,边缘5裂;腺体4,黄绿色,椭圆形。雄花4~5;雌花1,子房柄伸出总苞外,被柔毛;花柱短,柱头2裂。蒴果三角状球形,直径2mm,被白色柔毛;种子卵状有棱,长约0.6~1mm。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通常生长在平原或低山地的路旁湿地,它通常会侵入遭受破坏的土壤干燥结实的草地和农田中。花期3~5月,果期6~9月。
原产地: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
中国分布现状:河北、北京、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上海、江苏一带,1963年在武汉采到标本。在北美大陆被列为农田中最常见和最不易刈除的杂草之一。在我国为花生等旱作物田间杂草,还常见于苗圃和草坪中,若不及时拔除,容易蔓延。全株有毒。
物种名称:蓖麻 拉丁文名: Ricinus communis
鉴别特征:高达1~5m,枝、叶和花序通常被有白霜,茎多液汁。叶盾状着生,轮廓近圆形,直径20~90cm,掌状5~11中裂,边缘有锯齿,网脉明显;叶柄粗而中空,基部具盘状腺体;托叶长三角形,早落。总状或圆锥花序,苞片宽三角形,花萼裂片卵状三角形。蒴果卵球形或近球形,具软刺,3室。种子椭圆形,平滑,斑纹淡褐色或灰白色,种阜大。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粗壮草本或草质灌木,常生于低海拔的村旁疏林、河岸和荒地。生长快,植株高大,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与生存竞争力。花期几全年或6~9月。主要依靠种子繁殖。
原产地:非洲东北部;全世界热带至温暖带地区栽培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全国各地栽培,常逸为野生。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根据659年《唐本草》记载,蓖麻早年作为药用植物引入。20世纪50年**始作为油脂作物推广栽培。种子容易混入其他作物种子中引进并扩散到新的区域。蓖麻逸生后成为一种高大的杂草,排挤本土植物或危害栽培植物;在南方,多年生的蓖麻也是多种病虫害的寄主,并为一些虫害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蓖麻种子含有蓖麻毒蛋白及蓖麻碱,若误食种子,可造成中毒、甚至死亡。
控制方法:将逸生植株在结果前清除,必须带根拔出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化学防治时,选用豆草隆、甲磺隆等叶吸收性的除草剂,并在苗期生长势差时使用效果较好。
物种名称:野西瓜苗 拉丁文名: Hibiscus trionum
鉴别特征:高30~60cm,茎柔软,常横卧或斜生,具白色星状粗毛。叶互生,下部叶圆形,不分裂或5浅裂,上部叶掌状3~5全裂,直径3~6cm;裂片倒卵形,常羽状分裂,两面有星状粗刺毛;叶柄细长,2~4cm。花单生于叶腋;花梗果时延长达4cm;小苞片12,条形,具缘毛,长约8mm;萼钟形,淡绿色,长1.5~2cm,裂片5,膜质,三角形,有紫色条纹;花冠淡**,内面基部紫色,直径约2~3cm。蒴果长圆状球形,直径约1cm,有粗毛,果瓣5。种子肾形,长约2mm。
物种名称:赛葵 拉丁文名: 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
鉴别特征:高不及1m,通体疏被灰白色硬毛或星状毛。茎直立或斜举。单叶互生,有柄,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6cm,先端钝,基部浑圆,边缘有不规则的齿缺,侧脉羽状,两面均被紧贴的疏长毛;托叶披针形。花乳**,腋生或顶生;花梗细而少弯;小苞片3枚,线形;花萼绿色,钟形,5裂,长约7mm,裂片三角形,渐尖;花瓣**,长约8mm,先端偏心形,两侧不对称。雄蕊多数,连合成筒。果为离果,呈扁球形,由8~12个肾形、压扁、被刚毛、紧贴的心皮所成,直径6~8mm,每心皮有极小的短芒3条,2条在背上,1条靠近顶部。
物种名称:蛇婆子 拉丁文名: Waltheria indica
鉴别特征:茎高50~100cm;多少分枝,小枝密被短柔毛。叶狭卵形或卵形,长2~4cm,宽1.5~3cm,先端钝,边缘有不整齐的浅牙齿或锯齿;叶柄长0.5~1cm。花**,排成稠密的腋生或顶生的头状聚伞花序;萼筒状,长约5mm,5裂;花瓣5,淡**,匙形,顶端截形,与花萼近等长;雄蕊5枚,与花丝合生成筒状;子房无柄,被柔毛,花柱偏生,柱头流苏状。蒴果具1种子。种子长圆形,长约2.5mm。
物种名称:龙珠果 拉丁文名: Passiflora foetida
鉴别特征:长数米,茎柔弱,有臭味,被柔毛。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6~10cm,浅3裂或波状,具睫毛,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呈不规则波状,两面和叶柄均被柔毛及混生少许腺毛;叶脉羽状;托叶睫毛状分裂,裂片顶端具腺;叶柄长约2~6cm。花单生,白色或淡紫色,直径约5cm,为一由3个苞片所成的总苞所围绕,苞片1~3回羽状分裂为许多毛状裂片,裂片顶端具腺;萼片长1.5cm;花瓣5枚,与萼片等长,白色或淡紫色;副花冠为3列裂片所组成;雄蕊5枚;子房椭圆球形,花柱3(~4)枚,柱头头状。浆果卵球形,长3~5cm。种子多数,椭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