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布的在中国危害比较大的入侵物种的一个名单。分别在2003年和2010年分2批发布,共35个物种。
保守统计,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范围内,中国的入侵物种有488种,其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类微生物26种。以西南和沿海地区最为严重,但是还缺乏一个预警机制。入侵途径主要是人为引进;沾粘在旅游者身上带入;自然传播。
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于2003年1月10日,共16种[2]。
入侵植物 |
|||||
名称/(学名) |
原产地 |
入侵时间及原因 |
分布状况 |
对本地的危害 |
|
紫茎泽兰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
薇甘菊 |
中美洲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
空心莲子草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
豚草 |
|
||||
毒麦 |
除西藏外,中国大陆各省都有发现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
互花米草 |
美国东南部海岸 |
1979年作为经济作物引入 |
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 |
|
|
飞机草 |
中美洲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
凤眼莲 |
巴西东北部 |
大量逸生,堵塞河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 |
|
||
假高梁 |
地中海地区 |
20世纪初从日本引到台湾南部栽培,同一时期在香港和广东北部发现,种子常混在进口作物种子中引进和扩散 |
|
入侵动物 |
|||||
名称/(学名) |
原产地 |
入侵时间及原因 |
分布状况 |
对本地的危害 |
|
蔗扁蛾 |
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
分布在10余个省、直辖市。在南方的凡能见到巴西木的地方都能找到 |
|
||
(Oracella acuta) |
美国 |
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
|
||
强大小蠹 |
不仅攻击树势衰弱的树木,也对健康树进行攻击(尤其是油松),导致发生区内寄主的大量死亡 |
|
|||
美国白蛾 |
北美洲 |
1979年传入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 |
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 |
|
|
非洲大蜗牛 |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福建厦门发现,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后被作为美味食物,引入多个南方省份 |
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
福寿螺 |
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 |
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 |
|
||
牛蛙 |
l959年作为食物引入 |
遍布北京以南地区除西藏、海南外的中国大陆地区 |
对本地两栖类造成威胁,甚至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 |
|
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于2010年1月7日,共19种[4]。
入侵植物 |
|||||
名称/(学名) |
原产地 |
入侵时间及原因 |
分布状况 |
对本地的危害 |
|
马缨丹 |
美洲热带地区 |
明末由西班牙人引入台湾,由于花比较美丽而被广泛栽培引种,后逃逸。 |
台湾、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四川南部等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 |
|
|
三裂叶豚草 |
北美洲 |
1930年代在辽宁铁岭地区发现,首先在辽宁省蔓延,随后向河北、北京地区扩散 |
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 |
危害小麦、大麦、大豆及各种园艺作物 |
|
大薸 |
巴西 |
明末引入。19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 |
黄河以南 |
堵塞航道,影响水产养殖业,并导致沉水生植物死亡和灭绝,危害水生生态系统。 |
|
加拿大一枝黄花 |
北美 |
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1980年代扩散蔓延成为杂草 |
浙江、上海、安徽、湖北、湖南郴州、江苏、江西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蒺藜草 |
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1934年在台湾兰屿采到标本 |
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和云南南部等地 |
|
|
银胶菊 |
1924年在越南北部被报道,1926年在云南采到标本 |
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和福建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
(Flaveria bidentis) |
南美 |
2000年发现于天津南开大学校园 |
天津、河北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土荆芥 |
中、南美洲 |
北京、山东、陕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云南 |
在长江流域经常是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常常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上的草坪 |
|
|
刺苋 |
热带美洲 |
1830年代在澳门发现,1857年在香港采到 |
陕西、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福建、台湾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落葵薯 |
南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1970年代从东南亚引种 |
重庆、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云南、香港、福建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入侵动物 |
|||||
名称/(学名) |
原产地 |
入侵时间及原因 |
分布状况 |
对本地的危害 |
|
(Leptocybe invasa) |
2007年在广西与越南交界处首次发现,2008年相继在海南和广东发现 |
广西、海南以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 |
对华南、西南等地区的桉树种植造成极大威胁 |
|
|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
|
1988年在河北唐海发现 |
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南、云南、台湾 |
主要危害水稻 |
|
红火蚁 |
南美洲 |
台湾、广东、香港、澳门、广西、福建、湖南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
克氏原螯虾 |
北美洲 |
1930年代进入,1960年代食用价值被发掘,开始养殖,1980-90年代大规模扩散 |
20多个省市,南起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至新疆,东达崇明岛均可见其踪影,华东、华南地区尤为密集 |
捕食本地动植物,携带和传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种 |
|
苹果蠹蛾 |
|
1950年代前后经由中亚地区进入新疆,1980年代中期进入甘肃省,之后持续向东扩张。2006年在黑龙江省发现,这一部分可能由俄罗斯远东地区传入 |
新疆全境、甘肃省的中西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黑龙江南部 |
对梨果类水果危害很大 |
|
(Liriomyza trifolii) |
北美洲 |
2005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发现 |
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浙江、江苏、上海、福建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
松材线虫 |
北美洲 |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云南等15省市,193个县 |
|
||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
日本和台湾 |
1970年代末在广东发现 |
香港、澳门、广东、广西、福建和江西 |
主要危害松属植物,如马尾松、湿地松、黑松等,其中以马尾松受害最重。 |
|
椰心叶甲 |
|
2002年6月,海南省首次发现 |
海南、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和台湾 |
全球性入侵物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