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部长会议 SPS协调机制 SPS知识 SPS法规标准 有害生物 合作交流 SPS协议
您好,欢迎您访问中国-东盟SPS合作信息网!  
站内搜索:
  首页中文版有害生物动物
非洲大蜗牛
发布日期: 2012-07-17    来源:    作者:    阅读:

 非洲大蜗牛

 

 学名Achatina fulica Bowditch

异名HelixCochlitomafulica FerussacHelix mauritiana LamarckAchatina couroupa LessonAchatina fulica TryonAchatina fulica BowditchAchatinaLissachatinafulica Bowditch

英文名giant African snailgiant African landsnailgiant African land snail

分类地位: 软休动物门(Molluscs),腹足纲(Gastropods),肺螺亚纲(Pulmonat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 玛瑙螺科(Achatinidae)。

分布

太平洋地区:萨摩亚群岛、圣诞岛、马里亚纳群岛、波尼西亚群岛、关岛、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努瓦阿图、新喀里多尼亚、玛丽安娜岛北部、社会群岛、小笠原群岛、新赫布里群岛、沙捞越、帝文岛、爪哇、加里曼丹、图瓦卢、马绍尔群岛;

亚洲:中国(台湾、海南的大部分地区;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的局部地区)、印度、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西孟加拉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马尔代夫、新加坡、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塞、老挝、土耳其;

北美洲:美国(夏威夷、佛罗利达、加利福尼亚。但已有报导佛罗利达和加利福尼亚已铲除了该螺)

中美洲:危地马拉、马提尼克岛;

南美洲:巴西;

非洲:科特迪瓦、摩洛哥、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塞舌尔、坦桑尼亚、科摩罗群岛、奔巴岛、加纳。

寄主植物:木瓜、木薯、仙人掌、面包果、橡胶、可可、茶、柑橘、椰子、菠萝、香蕉、竹芋、番薯、花生、菜豆、落地生根、铁角蕨、谷类植物等500多种植物。

危害情况:非洲大蜗牛既是农林生产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又是人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这一问题也必须引起卫生检疫部门的高度重视。

文献记载该种可危害草本、木本、藤本等植物500多种。可对蔬莱、花卉、甘薯、花生等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有时可将植物枝叶吃光。1932年,我国台湾省从新加坡引入非洲大蜗牛,作为食用螺人工饲养,随后因无销路被弃之于田野,结果在50年代导致台湾农业的毁灭性灾难。同时,非洲大蜗牛极易传入新区,建立新的种群。1966年,只因一个小孩从夏威夷私自携带了3枚非洲大蜗牛成螺回到迈阿密,他的奶奶将其放养到菜园,结果3年内繁殖了10万枚,传遍了整个迈阿密,许多蔬菜和花卉植物枝叶几乎被吃光,成为最可怕的园田杀手

非洲大蜗牛也是人畜寄生虫的重要中间宿主。该螺传播的嗜酸性脑膜炎引起剧烈的头疼、呕吐、嗜睡,并伴有脖子硬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此外,由于非洲大蜗牛爬行过后留下的黏液痕迹,降低了产品的商业价值,引起经济损失。

形态特征

玛瑙螺科Achatinidae特征:贝壳大型或中等大小,一般呈卵圆型、椭圆锥形,很少为细长的圆筒形,壳质较厚,坚实,螺旋部呈圆锥形,壳顶尖。通常前23个螺层光滑。壳面常有暗色的色带和花纹,壳口呈卵圆形,口缘薄,不外折,锋利。贝壳可容纳整个足部。鄂片通常具有条纹。中央齿狭长,锐面通常较短。侧齿有变化,有时具附属齿。缘齿有附属齿。生殖系统不具有附属器官。

玛瑙螺属Achatina Lamarck特征:贝壳多少呈长卵圆形,具有圆锥形的螺旋部,胚螺层23个,小,圆锥形,光滑; 壳口呈卵圆形。壳轴下面截断。肺相当粗壮,肺脉管无大的分枝,但具有稠密的侧枝; 肾脏比心包长23倍。颚片具有稠密的螺纹; 齿舌中板窄,齿角退化,侧板具有大的尖角,并有一外齿尖。在缘齿上无特殊的内齿尖。阴茎无独特的鞘。牵引肌是一条右触角肌。卵小且多。主要分布于热带非洲。

非洲大蜗牛特征

成螺:贝壳大型,壳质稍厚,有光泽,呈长卵圆形。壳高130mm,壳宽54mm。有 ~8个螺层,各螺层增长缓慢,螺旋部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其高度约为壳高的3/4。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带焦褐色雾状花纹,胚壳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续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为淡紫色或蓝白色。体螺层上的螺纹不明显,各螺层的螺纹与生长线交错。壳口呈卵圆形,口缘简单、完整,外唇薄而锋利,易碎,内唇贴覆于体螺层上,形成“S”形的蓝白色胼胝部。轴缘外折,无脐孔。成螺贝壳形态特征见图2

螺体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黑色,蹠面呈灰黄色,黏液无色。螺体色泽变化很大,一般为黑褐色,但也有白色且能稳定遗传的变异品种,螺体色泽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

幼螺和成螺均无厣,将该螺置于无食物和水分的环境中,则会进入休眠形成膜厣。膜的内缘成形,外缘成弓形,轮廓与外套领的形状相吻合。

卵:卵粒圆形或椭圆形,有石灰质的外壳,色泽乳白色或淡青黄色,卵粒长4.5 mm7.0mm,宽4 mm5mm,平均5mm左右。

生物学:一般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喜欢栖息于阴暗潮湿的杂草丛、农田等荫蔽处以及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坡表层枯草堆中、乱石穴下。生存临界温度为-0.2℃41.2℃,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2422.6日度。产卵最适土壤含水量50%75%,土壤pH6.36.7。非洲大蜗牛具群居习性,昼伏夜出。该种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繁殖力强,每年可产卵4次,每次产卵150300粒。卵孵化后,经5个月生长性发育成熟。成螺寿命一般为56年,最长可达9年。

传播途径:非洲大蜗牛是世界上人为传播造成广为分布最为典型的事例之一。该螺的自然传播能力是有限的,成螺一昼夜可爬行50m。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人为方式:其一是通过人为引种传入新区;其二是通过集装箱、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和随观赏植物、苗木、板材、货物包装箱等传播。近年来的国内外疫情分析表明,该螺随集装箱传播的机率很大。

检疫方法1951年该种传到美国本土,随后被列入对外检疫对象名单,1977年被列入澳大利亚对外检疫对象名单,我国于1992年将该螺列入进境植物检疫二类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目前禁止非洲大蜗牛入境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泰国、斐济、尼泊尔、加拿大、加勒比海植物保护组织委员会(CPPC)、卡塔赫纳协定委员会(JUNAC)、北美植物保护组织(NAPPO)、南太平洋植物保护组织(SPC)。由于非洲大蜗牛自身的传播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加强检疫是防治其扩散的根本措施。

1、认真审核单证,对来自疫区的运输工具和货物实施重点查验。仔细检查运输工具、木质包装物、植物性原材料等是否有蜗牛附着其上,非洲大蜗牛昼伏夜出,尤其要注意阴暗蔽光处的检查,用手电筒仔细寻找蜗牛的行迹。非洲大蜗牛爬行过后,会留下银灰色的丝带状黏液痕迹,这是判定是否有蜗牛污染的重要依据。发现蜗牛标本,随时装入塑料标本袋或标本瓶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的检验鉴定。发现盆景等携带土壤或其他细碎衬垫材料时,需用土壤筛过筛,检查是否有卵或小蜗牛。

2、定点定时进行普查。

3、发现疫情或有必要时,可进行薰蒸处理。灭杀蜗牛的熏蒸剂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磷化铝、磷化锌、硫酰氟、溴甲烷等。由于溴甲烷的渗透性很强,对各种蜗牛的卵、幼螺和成螺都有强烈的毒杀作用,灭螺效果可达100%,所以特别适合于以彻底灭螺为目的检疫处理。但熏蒸对人畜危险性大,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其他防治方法:非洲大蜗牛属陆生软体动物,昼伏夜出,给防治带来一定困难。应该坚持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适时适地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控制措施。

1、人工捕杀。可利用雨天、黎明、黄昏等蜗牛活动期人工捕杀。也可将瓜皮等堆放在田间四周,引诱蜗牛来栖息,天亮后捕捉蜗牛集中稍毁。

2、化学防治。用化学药剂防治蜗牛可把药液稀释喷洒到寄主植物上或制成毒饵撒到土壤中诱杀。一般以下午5时左右施药为好,阴天可在上午进行。休眠期施药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主要办法有:用800倍硫酸铜喷洒寄主植物;80%蜗喻死(主要成份为聚乙醛),台湾报道可有效杀死蜗牛而一般不会伤害天敌;每亩用茶籽饼10~12kg,敲碎后加温水25kg浸泡3h,过滤后在滤液中加50kg水喷雾或加175kg水泼浇;用1%~5%的贝螺杀或1%~1.5%的氨溶液毒杀陆生蜗牛效果很好,可先小面积试验,取得经验后推广;还可用砒酸钙或多聚乙醛等与土壤、棉籽饼、米糠、白薯干、青草等混合,拌成毒饵,于傍晚撒在田间诱杀。

3、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蜗牛喜湿但忌水,水旱轮作可杀灭蜗牛。铲除花圃、菜地周围的杂草,破坏其越冬越夏场所,也可减轻蜗牛危害。放养鸡鸭啄食蜗牛。非洲大蜗牛的生物防治应立足于本地天敌资源的调查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周卫川. 非洲大蜗牛及其检疫.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12pp.

2.

周卫川, 蔡金发, 陈德牛, . 褐云玛瑙螺在我国的适生性研究. 动物学报1998, 44(2): 138-143.

3.

周卫川, 吴宇芬, 蔡金发, . 褐云玛瑙螺发育零点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2001, 16(3): 25-27.

4.

周卫川. 植物检疫性害虫彩色图谱(软体动物部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5.

周卫川, 陈宝钦, 蔡金发, . 注意加强对玛瑙蜗牛的检疫. 植物检疫1989, 3(1): 10-13.

6.

Muniappan, R.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 giant African snail, Achatina fulica Bowdich, in the Maldives. FAO Plant Protection Bulletin , 1987, 35(4):127-133.

7.

FAO Presence of the giant African snail, Achatina fulica [ in Martinique ]. FAO Plant Protection Bulletin, 1989, 37(2):97.

8.

South Pacific Commission. Giant African snail outbreak in cook islands. AgAlert, 1992, No.3.

9.

South Pacific Commission. Intoduction of Giant African snail to various pacific islands. AgAlert, 1996, No.15.

10.

Secretariat of the Pacific Community. Giant African snail. Pest advisory leaflet ,1999, No.6.

 

 

 

 非洲大蜗牛贝壳形态特征1

 

 

非洲大蜗牛贝壳形态特征2

 

非洲大蜗牛贝壳形态特征3

中国-东盟SPS合作信息网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
承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ICP备案编号:桂ICP备10200870号-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