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
学名 Mikania micrantha H.B.K.
分类地位 菊科(Compositae)假泽兰属(Mikania)
国外分布 原产热带美洲,主要分布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拿马、哥斯达黎加、秘鲁、苏门答腊、斐济、巴西等国,后传入澳大利亚的北部和非洲西部的利比里亚、加纳、多哥、尼日利亚、加蓬、喀麦隆、印尼、印度、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尼泊尔、菲律宾、马来群岛及整个太平洋南部岛屿。
国内情况 近年在深圳市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内伶仃岛发现,已蔓延到深圳市大部分地区。湖南也有发现。
生活习性及危害 薇甘菊对果树,特别对荔枝树、龙眼树、柚树、橡胶、香蕉、茶园、等经济树木有极大的威胁,故称为“植物杀手”。深圳的植物学者于1997—1998年在生态环境考察中发现,在内伶仃岛上海拔150米以下有50%的地区被薇甘菊所侵染。大片荔枝树、龙眼树及森林被毁坏。薇甘菊具有很强的喜光性,一旦通过灌木或藤本植物爬上树顶,有了充足的阳光,则生长非常迅速。薇甘菊能产生不定根,可在叶柄处生根并分枝。薇甘菊茎的中上部通常每节都有分枝,且分枝上的节又有分枝,在数学上叫做几何分枝,因而很快就能将灌木或乔木的树冠覆盖,由茎、叶构成厚厚的网状层使灌木或乔木的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导致死亡。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善于缠绕和攀附。茎具多柔毛,圆柱或管状,具棱。叶对生,卵形或戟形。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呈复花序聚伞状分枝。花冠白色。
瘦果长椭圆形,长1.5—2.5毫米(除冠毛),棕黑色。果体表面上分散密的黑色粒状突起物及稀疏的短白刺毛。果体上有明显的纵脊棱。冠毛长2—3毫米,冠毛上满布短刺毛。
传播方式 薇甘菊以种子及茎节繁殖。其种子量多,细小,种子有冠毛,可随风飘逸或靠气流、昆虫、牲畜进行远距离传播。同时,由于薇甘菊繁衍生存能力极强,一节很小的茎节或几乎任何节点一接触到地面,就可生根繁衍,传播扩散。1949年印尼植物园作为改良土壤的一项措施引进薇甘菊,种植在垃圾填埋场,到1966年发现该种已扩散到整个印尼,至1970年已扩散到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印度、马来群岛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整个太平洋南部岛屿。微甘菊已是热带地区最严重的恶性杂草。它的生长不受任何抑制。在我国南方,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特别适合它的生长,因而不但生长快,传播扩散也迅速,且难以防治,一旦蔓延,对我国能业及生态环境将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检疫和防治 加强检疫,所有来自疫区的植物繁殖材料和植物产品,都要按照规定严格检疫,剔除混杂其中的薇甘菊种子和或茎枝节,并进行灭活处理。防除方法如下:
1、
人工清除法:主要用人工将薇甘菊藤条割断,再将根及宿根一起挖除。
2、除草剂清除法:用茅草枯、百草枯等防除有一定的效果。
3、利用天敌防治:许多国家利用蓟马、椿象、牧草虫等进行生物防治也有一定效果。